別再瞎扯徵兵制了!台灣防衛人數不是問題,中國的登陸人數跟補給能量才是問題!先要了解概略數台灣常備兵力20萬人,後備兵力100萬人,後備人員200萬人,總人數2300萬人。中國目標登陸40萬人攻佔台灣。
所以,先要了解可攻擊台灣有五區、(十四個點+首都圈)=15個點,實際上 三個最主要就是林口區、宜蘭區、北海岸+雙北=首都衛戍圈,至於台南區跟屏東區 其實可以攻上來但是效益很低,中國不太可能一開始從這裡登陸這裡,一定是攻擊側翼。其他當然就是離島(金門,馬祖,澎湖,東沙,太平),也是我國防衛重點,常備兵力大約二分之防守首都衛戍圈,這是中國攻台的主要目標,大約四分之一防守離島,四分之一防守中南部。
所以 可以集中 首都衛戍圈 為主來討論,台北主要是空降,林口區、宜蘭區、北海岸則是兩棲登陸,我方常備兵力主要也是重兵在此超過二分之一(超過十萬人),以基本攻守兵力攻三守一的比例 跟 兩棲登陸攻五守一的基本比例,這就是為何中國設定目標要 登陸40萬人的原因(我方守軍十萬人 乘以三倍30萬人 五倍50萬人)
但是要知道要登陸40萬人,表示要運送100萬人(不是人次,而是人),因為要渡過200公里的海峽,超過60%會被消滅,而且每次至少需要48小時(載運需要大約12小時,航行需要6 + 6小時來回,而且這是假設無阻礙速度,登陸跟撤退 需要24小時),因為不是只有運人就好,需要運送裝備跟武器跟補給彈藥糧食等)!
中國現有能量第一次全部滿載,只能運送20萬人(包含空降、氣墊船、直升機跟漁船跟海警船萬船齊發/這會是傷亡最慘重的部分),假設40%即8萬人能登陸,開始跟我守軍交戰,這是中國最理想的狀況!
其餘12萬人的運送能量已經被消滅,所以第二次的8萬人的運送能量要能順利回到中國港口,重新補給裝載,然後在航行到台灣,躲過台灣的雄風飛彈跟F-16V跟IDF戰機等,抵達台灣的灘頭,之外就是要靠大量的漁船,萬船齊發,衝上台灣的沙灘,才能彌補,而這原來的運送能量要改成運送後勤補給裝備武器彈藥等為主,而這部分運送能量就會不斷遞減,4萬、2萬...這才是中國兩棲登陸戰的真相!
主要來自於台灣跟美國控制台灣海峽的制空權,200架F-16跟200架攻擊機(IDF雄鷹戰機跟T5勇鷹戰機) ,以及雄風飛彈,水雷等防禦能量,注意喔,我說到現在都不需要大量的人力,進行面對面得戰鬥,但是,實際上這部分,決定了中國攻台的成敗:阻絕率(60%)!如果比率更高,戰爭就直接結束了,例如有80%中國渡海能量被消滅,只剩下4萬人登陸,這場戰爭就宣告中國兩棲登陸戰失敗,因為4萬人對抗10萬守軍,守軍躲在掩體內,採用坦克車,自走砲,攻擊直升機,雷霆兩千,勇虎戰車,乃至於刺針飛彈,雲豹甲車的鍊砲等各式武器加以攻擊,攻擊軍跟我軍的人數比例,這樣攻擊軍的傷亡比例,絕對超過80%以上,根本不可能建立灘頭堡!而攻擊軍唯一的機會就是建立灘頭堡,撐到48小時之後,攻擊軍的第二波援軍跟補給抵達!
簡單的說,台灣有限的登陸攻擊區域,想要同時登陸4萬人,還想要面對10萬防守軍(都沒算後備兵力喔),要想建立灘頭堡撐過48小時,我想這是天方夜譚!同樣的,我都只有講到常備兵力而已!
所以,如果攻擊軍能把8萬人送上台灣的海灘跟陸地,這還勉強有機會可以跟防守軍一搏,但是,實際上,台灣的後備兵力主要還是執行戰場阻絕(只要能夠達到遲滯攻擊軍的目的),將能讓常備兵力有效的灘岸殲敵,因此後備兵力最重要的武力就是雲豹甲車跟鍊砲機槍跟紅隼火箭彈等就夠了!白話講就是只需要"牽制"攻擊軍即可,坦白說,台灣的攻擊直升機能量是世界前十名以內,台灣M1A2T主力坦克跟1000量的坦克車,用公路快速移動,布陣對灘頭上的攻擊軍採取強勢攻擊,攻擊軍只能運送輕型坦克或氣墊船根本無法對抗台灣攻擊直升機跟主力坦克跟自走砲的攻擊!
從上述分析,以台灣的兵力編制,實際上20萬人的常備兵力,操縱武器,執行台灣的防禦戰略,已經非常足夠,至於167萬的後備兵力,關鍵在於訓練,也就是「後備兵力訓練常態化」,這才是防守的主要關鍵,他們是要保家衛國,加上民防團超過300萬人,只需要手機跟步槍即可,這也是非常強大的防衛武力!所以,蔡英文總統跟國防國安單位,也開始針對後備兵力的常態訓練跟民防團的編組演訓,才是真正能夠保衛台灣的正確作法!
所以試問:徵兵要做甚麼?
補充說明:圖解
犯台最可能的登陸位置為林口沙灘,其他13個登陸點主要落在台灣東北部以及西南沿海,分別是金山(北)、金山(南)、海湖(桃園蘆竹)、翡翠灣、福隆、頭城、壯圍、羅東、宜蘭、布袋、台南、林園、加祿堂。
至於台灣的防衛戰略是:
中國從兵力集結開始就可能就會遭受台灣0.5擊(戰術核子攻擊)!
中國飛彈發射到擊中台灣的四分鐘之間,就會承受台灣飽和的1.5擊(戰術戰略核子攻擊)!懂嗎?
先認識這24個字:先發制人、即刻反擊、防衛固守、重層嚇阻、濱海決勝、灘岸殲敵,這明白告訴中國:台灣絕對會用戰術核子武器(F-16V+B61-12鑽地核彈)先發制人炸翻中國飛彈基地,也會用重型魚雷,把中國運兵船擊沉在出港航道中封鎖中國軍港!
尤其關鍵字叫做「找死」!這只是台灣自己的武力反擊,還沒算美國的反擊呢!
應該分為兩組
(時間序) 先發制人、即刻反擊、防衛固守
(空間序) 重層嚇阻、濱海決勝、灘岸殲敵
先發制人(0.5擊)、即刻反擊(1.5擊)、防衛固守(戰力防護準備第2擊等)、
重層嚇阻(1000海哩)、濱海決勝(200海哩)、灘岸殲敵(12海哩)
台灣防衛戰略關鍵的調整是:
濱海決勝,灘岸殲敵的"濱海"定義是200海哩,"灘岸"的定義是12海哩!而重層嚇阻的範圍是 1000海哩開始,分為1000海哩,750海哩,500海哩,200海哩,12海哩 五層,加以威力嚇阻、決戰殲滅敵軍!
這是台灣戰略思想的校正,總體防衛戰略應該調整為:
先發制人、即刻反擊、防衛固守、重層嚇阻、濱海決勝、灘岸殲敵
※ 先發制人(0.5擊)※ 發現中國集結兵力,或展開飛彈攻擊準備,例如大量飛彈注入燃料,或這軍艦跟人員的集結等跡象,直接主動使用 F-16V+B61-12戰術核彈 加以主動攻擊!
※ 即刻反擊(1.5擊) ※ 隨時待命在四分鐘之內發動反擊(也就是中國發動第一擊之後,飛彈擊中台灣大約需要六分鐘,我方在四分鐘之內就能針對攻擊源進行反擊,同樣主力是 F-16V+B61-12戰術核彈,隨時待命,以及隨時保持雲鋒飛彈,增程型雄二E飛彈,增程型雄風飛彈等,立即採取飽和反擊跟重點反擊),這是要保持一定的反擊戰力在隨時啟動狀態,雖然成本很高,但是,卻是台灣戰力防護的關鍵(減少中國第三擊的攻擊力量)
※ 防衛固守(戰力防護,進行第2擊) ※ 這是將戰力保存,防範中國第1擊:飛彈(核子飛彈)的飽和攻擊下,如何減少軍民死傷跟戰力損耗,然後有效的組織後續的第二擊,第四擊,也就是先針對攻擊源(飛彈基地/機場/港口等)進行反擊,減低中國第三擊的能量,減少我方的損傷,所以,最重要的就是保護F-16V戰機跟飛彈戰力,這是我方進行第二擊的核心戰力,以及人民的生命財產損失!這個部分不只是地下化跟戰力移轉等防衛作為,更是要建立世界最強大的防空飛彈武力,也就是台灣版薩德飛彈防護系統,包括數千枚的天弓飛彈跟愛國者飛彈等組成高低空的全面防衛。
※ 重層嚇阻(1000海哩) ※ 重層嚇阻的空間範圍從 超高空開始,是指台灣領土1000海哩(1850公里)的範圍開始,也就是涵蓋中南海,中國內陸飛彈基地,三峽大壩(不是擊毀,只需核子汙染)等,這是戰略嚇阻的起點,中國使用核子飛彈威脅我國,我國當然同樣採取核子反擊,這個沒有人道問題,當然不會以人口稠密區為主要目標,而是有效精準的戰術核武打擊(主要是 F-16V+B61-12戰術鑽地熱核彈為主),從1000海哩,750海哩,500海哩,最內圈是200海哩跟12海哩共五層,使用不同的戰略與戰術打擊,進行重層嚇阻),這主要是雲峰飛彈,增程型雄二E飛彈等戰略飛彈為主。
※ 濱海決勝(200海哩) ※ 所謂的濱海,不是指我國的濱海,而是指從我國海岸線200海哩(370公里)的範圍,也就是說是從中國的濱海跟沿岸到陸地上,可能對我國產生戰術傷害的區域。簡單的說,所謂的濱海決勝,就是把決戰區推進到中國的濱海跟沿岸,進行決戰!這就是包括萬劍彈跟增程型雄風系列飛彈,尤其是增程型雄三飛彈,主要是移動式岸射型(海蜂大隊),藉由台灣高山地形跟淺山背陰影處為掩護,具有高度不可摧毀性,而直接可以從台灣沿岸,發射飛彈攻擊中國沿岸跟濱海地區的船團跟部隊,將決戰區推近到中國得沿海跟陸地,這是最重要的戰略調整!
※ 灘岸殲敵(12海哩) ※ 灘岸殲敵的縱深並非指實體的灘岸,而是指從領土外推12海哩(22公里)的範圍,這是由於岸際武器的射程提升,殲滅網的範圍是從從實體的灘岸,往外擴展12海哩(22公里)之範圍,就要開始殲滅敵軍!也就是說以雄二飛彈、武裝直升機、增程型雷霆2000、M109A6、M1A2T、刺針飛彈、標槍飛彈等,及高速布雷、無人機防衛、岸置水雷、雲豹砲車等灘岸防衛武力,確實殲滅敵軍於灘岸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