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鍾永豐由原先的客委會主委轉任為文化局局長,鍾永豐以整個團隊考量,最終答應柯P,但他發現在公部門體系,每天與柯團隊的晨會,看到每個人的「我」是一種武器,「我」都很大,無法聽進別人的聲音。他無法參與這種權力遊戲,於是選擇了另一種空間。
2016年出版社要他寫一篇文章,原本要求需要三個月,但經過議員極盡羞辱後,他突然通了,於是隔天下午就交了一篇稿子給出版社,關鍵在於「I」不一樣了。
林生祥的許多歌曲,不少是他譜詞,與歌手林生祥都出身美濃,有七張音樂專輯合作,作品用字富有鄉土農村氣息,樸實真摯。林生祥的《種樹》就是他寫的,還得了最佳作詞人獎。
去年底他選擇辭掉公部門工作退到民間,做他喜歡的文學,寫詩詞,創作,書寫給他更多的自由。
這天的講座主題是「小寫的I」,導演花了五年的拍攝,剪輯了120分鐘的影片,當時鍾永豐跟導演說,「把我拍成小寫」。
小寫的I,相對於「大寫歷史」,始於17世紀的義大利思想家維柯(Giovanni Vico),他認為歷史既是由人所構成,人對自身歷史的了解應更勝過對自然世界的認識。
民謠詩人萊昂納德·科恩(Leonard Cohen),70年代唱了一首:I'm Your Man,鍾永豐受到這一句話影響。
「真正小寫的I,入各式各樣的人身上」
「當自我小了,能夠接納更多人的聲音進來時,反而更自由。」
沒有「我」才有真自由。,當我成為你時,自由度就很大
他最近寫有關女性的著作,就近觀察他的姊妹與親戚間,發現客家人強調宗族階序之別(每年祭拜祖先一定要到…)的封閉,很壓抑個性;所幸他有個能幹智慧的閩南人媽媽,他有機會跟媽媽回娘家時,看見外公外婆家中的人際關係,比客家人更開放與自由,於是在他的世界裡,又多了一個文化元素。媽媽會三種語言,客家話、台語、平埔族語,同時很會說一些俚語,比如:客家人有心,照著文章來燒金。這是閩南人對客家人的一種觀點。又比如,客家人不懂得享受,會做死;閩南人賺十元,花七元。同時說到鍾理和的小說故事集,裡頭摘錄了相當多俚語。談到客家文化,不是只有板條,美濃傘… ,客家文化很多元性…
提到客家人跟閩南人的生活步調不相同,受制於「國語政策」的方言歧視,語言彼此聽不懂,少了互相學習,自我設限大。客家人多壓抑,規矩很多,節奏感不一樣,比如回到外婆家,從客廳到廚房到書房,一路都可以看到有吃的東西。
我的家庭跟鍾永豐很像,爸爸是客家人,媽媽是閩南人,媽媽也是不識字,會說三種語言,日語、台語、平埔族語,同時媽媽也很會說俚語,做事能幹,在30分鐘內就可以炒出一桌菜,那時代背景下的女性很真,雖然有大環境下的束縛與壓迫,但嚮往真正的自在與自由一直都在。
鍾永豐《小寫的I 》(上) https://youtu.be/_ZY5FAy1HfI
鍾永豐《小寫的I 》(下) https://youtu.be/aM8HJJpQJ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