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戰新語浸染的危險 by一賢

· 本站原創

邁克爾·特頓(Michael Turton)整理的《《簡述北京對台用語同義詞》A Brief Thesaurus of Beijing’s Taiwan Vocabulary》寓意深刻。

就像是喬治·歐威爾在其著作”1984”中所說的:

「難道你不明白,新語的整個目的是縮窄思想範圍?最後要使得我們不可能思想犯罪,因為沒有詞彙可以表達。」

大陸、再統一(Reunification)、中國人、光復(歸還Retrocession)。這一大串詞彙,塑造了人們思考和談論中國對臺灣的驅動力。這些用語必須積極祛除,作為保持臺灣自由的鬥爭的一部分,歐威爾早已洞察到新語的危險,兩岸一家親的「統戰新語」正削弱臺灣人的表達能力,壓制異見的聲音。統戰思想正在簡化和控制臺灣人的語言,簡化和控制臺灣人的思想。從親台的立場來看,絕不應將其納入臺灣的文字。

激怒中國 (Angering China)= 參考激怒中國(Provoking China)。

反中 = 親台。「反中」用語是潛藏北京暗示的媒體話語之一,經常被用來形容臺灣的政黨或抗議者,他們對中國政府的政策是批評的。這些人支援臺灣,但立場不是「反中國」,不應該使用「反中」,應當用「親台」來形容這些人。

脫離 = 正式的事實獨立性。在許多著作中,臺灣被描述為「脫離」或「分離」省份。這種語言意味著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但根據國際法,它不是。臺灣不是從中國「脫離」,而是正在尋求正式的獨立。相對於「事實上獨立(de facto independence)」,目前台灣只算「似乎是國家」的狀態,台灣人尚未透過體制變動,取得「法律上獨立(de jure independence)」的地位。

根據1933《蒙特維多國家權利義務公約》,國家作為國際法人要具備四個要件 : a) 永久人口 b) 界定的領土 c) 政府 d) 外交關係。臺灣有前三項,要具足第四項,唯有先爭取美德兩大國承認,位於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的科索沃,不但有總理宣佈獨立,也由國會通過了獨立宣言,並獲得111個聯合國會員國的外交承認,卻還無法正式加入聯合國,可見這條路躁進不得,需要穩紮穩打。

世紀的屈辱(humiliation) = 擴張主義的胡扯。中國和其辯護者不斷提出中國被西方列強「羞辱」的想法和其領土「被盜」或「迷失」的說法, 以「解釋」中國為什麼要吞併如此多的鄰近領土。中國稱其為「羞辱」,並將其與西方列強聯繫在一起,使許多西方人對西方殖民主義世紀的行為感到內疚。「羞辱」的想法也給中國人自己指出,這種情況需要糾正。在現實中,中國正試圖將自己膨脹到古老的滿族帝國的邊界,通常被稱為清朝在這一話語中。中國將其領土變成「中國」, 將滿族變成「中國人」, 把它稱為清朝,淡化其外國起源。它還將中國國族主義的焦點放在其他國家,而不是在政府內部。不應使用這樣的說法,而應該說中國對臺灣和其他領土的目標是擴張和併吞。為了對「民族羞辱(national humiliation)」的想法進行最好的研究,參考柯嵐安(William Callahan)的「中國:悲觀的樂觀主義國家((China: The Pessoptimist Nation))」。

英國學者柯嵐安說:「中國的驕傲和國恥並不是相對的,它們之間只有一線之隔。」俗稱「玻璃心」。中國政府吞不下漢族給異族併吞的「國恥」,先改異族之名為中華民族,再將滿族帝國的鴉片戰爭與敗於八國聯軍之恥改名為「國恥」,並飭令漢人一肩扛起為滿凊國「喪權辱國」「雪恥」,列入外交政策以及學生愛國教育、媒體以及電影、電視劇到處洗腦、冶煉漢滿「榮辱與共」的心態。一旦中國與西方發生衝突或內部權力鬥爭危機出現,馬上解釋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敵對勢力與我爭奪主陣地、爭奪話語權、爭奪人氣民心,這場看不到硝煙的戰爭在意識形態領域「亡我之心不死」、「西化」、「分化」我中華民族的圖謀一刻沒有停止。

中國人 = 拒絕台灣屬性(Taiwaneseness)。在北京關於臺灣的論述中,「中國屬性」的思想被用來扼殺任何臺灣人民可能有自己身份的說法,臺灣人。這一術語的政治邏輯是,由於臺灣人民是「中國人」,所以他們應該成為「中國」的一部分。比如「海峽兩岸的中國人」,或者暗示臺灣人和中國人都是「一家人」的術語, 就像「歷史連結」或「共同祖先」一樣。用「中國人」這個詞來定位中國人民,而用「臺灣人」來描述臺灣人民的身份,來分別他們。

去中國化(De-Sinicization) = 在臺灣消除KMT (中國國民黨) 殖民的符碼。當陳水扁總統開始恢復政府部門和政府機構像中國郵政這樣的名字後回臺灣郵政,和中國造船回臺灣造船,他的國民黨反對者指責他將台灣「去中國化」。在現實中,臺灣人仍然講中國的語言,信中國宗教,吃中國食物,並繼續中國的許多文化習俗。陳水扁所做的是在臺灣消除KMT(中國國民黨) 殖民的符碼。陳沒有要求人們停止吃豆腐,停止敬拜媽祖,或燒毀他們的儒家書本。這一術語永遠不應使用,如果說到「去中國化」就應如上面的解釋。

分裂 (中國) = 獨角獸。「分裂」和「統一」的思想是「親中國」的比喻。臺灣和中國之間沒有「分裂」,因為從來沒有「統一」。臺灣是清朝的殖民地,是征服中國、蒙古和許多其他國家的一部分的滿族帝國,就像肯亞和北美洲被大英帝國征服和殖民一樣。今天沒有人寫說:「肯亞從大英帝國分裂」, 或者「英國和美國應該是統一的」。臺灣和中國應作為獨立的國家,只是中國想要併吞臺灣。參考「世紀的屈辱」、「華人」。

華人 = 中國人。這一特殊的術語被用來創造臺灣人民和中國人民之間的文化聯結。通常當使用這個術語時,作者想要暗示這種文化聯結應該導向政治聯結。許多作家也用它來掩飾他們在評論台灣時的種族主義。例如,當寫到「臺灣證明華人可以是 X」這個詞「華人」暗示種族主義的優越,暗示其他中國人種(新疆少數民族或西藏人)在某種程度上比真正的漢人低劣落後,需要集中改造。另參考「中國人」。

必然性或不可避免性 = 獨角獸。中國的併吞是「不可避免」的說法, 是中國對臺灣併吞的宣傳手法的一部分。這使得人們開始接受併吞,所以他們停止反抗,這被植入媒體,甚至成為正式的文章。「必然性」的概念也有助於進一步認識到臺灣與中國進行貿易是「自然的」,這兩個經濟體應該是一體化是「必然」,這是中國併吞台灣的一個重要成分。這個想法很可笑。

日本佔領 = 日本殖民時期。「日本佔領」一詞被用來幫助創造錯誤的觀念,說是「中國」在1895年以前擁有臺灣,當時滿清將其割讓給日本,然後在1945年歸還台灣。在這個觀點中,日本人是沒有真正主權的「佔領者」。事實上,日本對臺灣擁有主權, 對任何殖民地國家來說都是正常的,不代表中國主權的停頓。根據《國際法》回想一下, 在《舊金山和約》生效之前, 日本的合法主權一直延續到1952在寫到這一點時,將其描述為日本殖民時期或類似說法,卻使用「佔領」一詞,等同不承認《馬關條約》。

大陸 = 中國。這個詞的存在,使臺灣與中國聯結在一起,臺灣處於從屬地位。應該永遠使用「中國」這個詞,禁絕「大陸」這詞。

激怒中國 = 抵制中國對臺灣的併吞。在許多文章中,臺灣因為採取行動抵制中國的併吞而被說是「激怒中國」或「引起緊張關係」。另參考「緊張局勢」。

再統一(Reunification) = 併吞(Annexation)。中國稱併吞臺灣為「再統一(reunification)」,以掩蓋它從未擁有臺灣的事實。理論上應該用併吞(annex),但許多作家不願意如此直截,而採用接收或統一這樣的詞。

光復 = 獨角獸。在國民黨的說法,臺灣被「交還」給中國。術語「光復(Retrocession)」被發明來描述這個虛構的行為。事實上,根據《國際法》,「台灣地位歸屬未定」,它還不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因為從來沒有發生過,這詞不應該被使用。

敵對 = 媒體胡扯(media baloney)。臺灣不是中國的「敵對」。它是中國擴張主義的目標和潛在受害者。臺灣和中國是「敵對」的想法是媒體用來製造緊張局勢的手法之一,不僅昇高緊張,而且似乎在指責雙方。這也掩蓋了臺灣正在反抗中國的侵略而不是與中國敵對的事實。因此,使用「敵對」一詞是親中國的舉動。相反地,應強調中國的侵略和擴張主義,以及臺灣的反抗。

臺灣地區 = 臺灣。這個詞刻意詆毀臺灣。有許多相關的術語,如「臺灣當局」和「臺灣領導人」。北京從來不使用「中華民國」或「臺灣總統」這些術語,這意味著那些尋求中立和非北京立場的作家應該使用這些術語。

臺灣省 = 臺灣。在併吞的說法裡,臺灣是中國的一個省份。聽到這種說法時,應予以抗議。寫作時只用「臺灣」。另參考「難馴的一省」。

緊張局勢 = 中國的政策。在媒體寫作中,緊張總是惡化或上升,而事件據說發生在 (上升、加劇、惡化) 緊張局勢之中。中國操縱臺灣海峽緊張局勢的想法,因為:

(1) 它知道媒體處理緊張就像一個很好的假故事 ;

(2) 它使臺灣看起來像在挑釁而中國像受害者 ;

(3) 它可以影響美國對臺灣的政策,讓美國因為怕「激怒」中國而不敢採取親台行動。

因為中國選擇是否「引起緊張關係」,它可以控制人們如何定義和談論緊張局勢。媒體經常指的是被動語態中的緊張局勢,而沒有指責或代表,使得兩岸的緊張局勢似乎沒有來由。在寫兩岸關係緊張局勢時,把責任歸給中國是很重要的 (中國不是臺灣行動的無辜受害者, 而相反地它是有選擇的), 重要的是要強調事實在於,緊張的根本原因是中國想要併吞臺灣。

統一 = 併吞。參考再統一(reunification)。

難馴的一省(Wayward province) = 擴張主義的胡扯。作家經常「詮釋」北京的「觀點」,聲稱中國認為臺灣是「叛離(renegade)一省」或「難馴(wayward)」之省」。臺灣是中國的一個省份,嚴格地說這是中國的宣傳。在媒體中,這通常出現在沒有任何關於臺灣如何看待中國的平衡資訊。在這個問題上的正確說法應該包括 (1) 指出所謂「難馴的」省份是北京對自己擴張主義的解釋,(2)解釋臺灣的觀點。

5年前新教宗方濟各一當選,中國外交部女發言人華春瑩就先下馬威說:梵蒂岡要想改善與中國的關係,想要不與中國1200萬羅馬天主教徒失聯,梵蒂岡必須斷絕與臺灣的外交關係。那時候中國對外的新語說臺灣是一個叛離的(renegade)省份,中共近年對外的新語似乎是wayward,這個字讓人聯結到詩人濟慈的”Fame, like a wayward girl, will still be coy” 。

過去,只要談起「台灣問題」,臺灣人總認為那是美國右翼或共和黨才會關心的議題。如今情勢已然改觀,美國聯邦眾議院的國會台灣聯線陣營 (Congressional Taiwan Caucus),目前已有137位兩黨成員加入(其中民主黨近60位),成了美國國會內部議題導向第二大的結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