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整天,是《在宅醫療日本行》的分享會,學會預計的100個名額,很快就額滿了。這場地很豪華,高規格。我被邀請講:在宅醫療中家庭醫師的角色。
「很開心看到大家,這裡有很多平日的戰友,有很深的革命感情...意思是說:隨傳隨到(線上啦),有時晚上11-12點,還在討論個案的狀況。
前幾天,柯宏勳老師在群組裡,看到大家上傳的資料,一直說:好精彩..好精彩..好精彩。我好動心,覺得沒來聽,會了去,於是詢問今天要留守的醫師和護理師,決定今天休診,能來的都來了。這種同在,一起學習的感覺。很好!」
何謂家庭醫師?
台灣的版本是,瞭解您全家人的健康狀況,給予持續性的醫療照護,改善身體心裡社會等方面的生活品質。
日本的版本是,支援社區居民的生活和健康,當病患無法再到診所就診時,醫師可到病患的家,持續進行診療。
這2種版本的關鍵字是『持續』!
怎麼做好持續性的照護呢?我用圖片說明日本的友善環境。制度支持,醫師覺得每天要去看個案,可每天去。出診包的藥物齊全,有針劑嗎啡、口服嗎啡,鴉片類止痛貼片,點滴等劑型。好用的儀器,超音波、x光等。還有資訊共享平台,讓各專業溝通。還有各專業的醫療服務,吞嚥訓練、下肢肌力訓練。
「老衰死」一書裡的個案,每天吃300大卡的果凍,2包,一天600大卡。平靜地度過了一年半。不吃會餓死嗎?似乎跟我們的認知不一樣。
「就近,很像醫院的查房,騎腳踏車查房,大街小巷,沿路遇到老病人,打招呼。很夢幻的畫面!」
台灣呢?
醫師忙、護理師忙,個案散散的,東奔西跑的,交通遠,服務片段。給付不高,醫師還要兼差看診,團隊之間的聯繫不好,個案在家不放心,有問題就送急診。
我秀一張台大急診的圖,裡面躺的是...我。在台灣做在宅醫療,很容易累倒,就像理事長昨天也重感冒。雖然忙累,但有股熱情一直在。
80多歲獨居阿公,兒子媳婦在金門開民宿。心情鬱悶,常抱怨胸悶,全身痛,吃藥都沒效。最近痛到最高點,吃不下,睡不好,逛遍各大醫學中心,到處看醫師,吃藥也沒效。逛到我診所,請我幫他打點滴…打點滴的時候,聊起了他老伴....他憂心的事....
我請居家護理師繼續關心他。
第一次家訪,就說阿公您的環境太亂了..廁所有味道...這樣,不會健康啦。我改天來幫您打掃...洗廁所。還幫阿公剪頭髮、修鬍子,當天,他胃口大開。
啊,我很感動這位護理師所做的。他怎麼樣樣行?還會剪頭髮!
她願意為個案作一切... 做他能做的。讓阿公感受到… 她是多麼想幫他。這樣的照顧就成功了!
什麼是個案的需求?真正的需要?值得我們一直放在心上。(結束)
喜歡,下課後很多人會圍過來,跟我交換名片。
會後,還有台南的家醫科醫師過來跟我致敬...。
觀摩別人的報告,我想學習再講慢一點,當下融入ppt上的簡單圖片或字句,說出動人的故事。有些人講的內容豐富但比較理論。我只有幾張圖,講的簡單,但我喜歡這樣直覺、易懂的方式,因為我相信落實(實踐)是個大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