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資源管理 by站長

· 本站原創

《馬太福音》有句話:「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哇!這句話不得了耶,不得了的意思是,耶穌基督經常在看的是,你是不是「文明人」決定在你怎麼對待社會上最卑微的人。但這樣子好像在說自己不屬於社會上最卑微的人。

你怎麼對待最卑微最弱勢的人,就等同你怎麼對待耶穌基督。誰是這句話中的你?誰是這句話中的最卑微最弱勢的人?如果你剛好是社會上最卑微的人,你怎麼聽這句話?

「我什麼資源都沒有,我再怎麼努力,也無法翻身」?我兩眼一抹黑只管餬口,像蒙上雙眼拉磨的驢…,沒有「第一桶金」,我拼盡所有的力氣,只能勉強溫飽!《馬太福音》這句話顯然不是對我說的?

如果你剛好是社會上最卑微的人,你怎麼聽這句話?

不要怕你是人們中最卑微的人,不要看不起自己。因為再怎麼困頓,我也要學會對待別人以冬陽般的熱情,我在心肝底勉勵我自己,再怎麼疲憊,我也要有能力對人親切微笑或問候一句。

一個沒有資源的人,就像毫無外語言能力的人面對迎面而來的外國人,他能做什麼?眼神迎上,面帶笑容,熱情一字長高音「嗨Hi」或「哈囉Hello」。

哪怕是最卑微最弱勢的人,你都可以展現,都可以做得到的一點,就是柔軟親切的對待別人。能不能在一字長高音「嗨Hi」或「哈囉Hello」中展現柔軟親切的熱情,那是一種對方落難或給人欺負、我願意扶撐或護衛對方的信息,不管我們之間有沒有交情。

「永遠不對人不好,永遠只對人好」應該是耶穌平常說話的樣子,不管身份多麼卑微、弱勢,不管有無資源,我們都可以做到這一點。

我們在審判什麼?誰在審判我們?米開朗基羅的壁畫《最後審判》闡述的就是這個東西---我們在審判什麼?誰在審判我們?你!你自己!我們隨時隨地都在審判自己。而這隨時隨地的審判就是最後的審判。我們隨時都可能死,在佛教裡稱為「無常」。無常就是最後的審判。

我是不是這樣地對待別人:「永遠只對人好,永遠不對人不好。」這就是《最後審判》。

全方位的幸福智能?

作自己的經理、作自己的主人,作自己的老闆。

作自己的老闆,不一定要自己創業,而是即使是老闆的小員工,你也要感覺自己是老闆,用老闆的高度看,你才會瞭解,老闆嚮往的「你」是什麼?你嚮往的老闆是什麼?然後願意從自己做得到開始。

作自己的經理,意思是你要會管理自己,這份工作有讓你忠於自己,讓你的生命熱情流露,讓工作有品質,懂得化繁為簡,化被動為主動,化不方便為方便,能夠逆轉勝。雖然你是一位小職員,你可以讓工作有品質。

公司流程,或是一個小家庭,一定有很多事容易陷入被動,當障礙重重時,就掃除障礙,用我們的耐心與智能來面對障礙,面對生活品質,你說我這麼卑微,如何改善品質?從說話有品質、對人的態度有品質、微笑有品質、講話口氣有品質,講話的速度有品質等等開始。

以上若都沒有符合,那這樣的工作不適合你,若限縮於現實考量,老是說自己沒資源,不得不繼續「被工作」,那你就是沒有主體性的人,近乎奴才了。

broken image

比如最近在談的一例一休修法,其實最重要的是,對這一份工作有沒有忠於自己?若有,工作起來比較不會累,比如有一位工程師熱衷於研究設計,每天可以工作16小時才回家。

若有危險性的工作,當然不可以!因為這是常識。你的工作會傷害別人的,需要禁止;分心就會對自己造成傷害的,更不可以逾越時間上限。超時工作當然也可能是忠於自己。有些高風險工作如消防員、礦工、…,或超時工作如外科醫師,可能工作本質如此,需另外討論。

今天不是要來討論工作幾個小時?今天要討論的是你的主體性在哪裡?勞資的協商在哪裡?要懂得協商。

你說不可能協商,一定要由政府來保護工人,那是不可能的,那叫做共產主義。但事實上共產黨根本沒在保護勞工。你說資本主義,資方一定欺負員工?這樣的思維也很偏執。

不是這樣子的,因為關鍵在彼此都是歡喜甘願的,不管是老闆,員工…我們都是想對人好,不對人不好,我們要相信人性,大家都是想對人好,若對人不好是因為有困難,有困難就幫助對方。

我們要做的是:如何從低看高,從最卑微的工作看管理階層最高的,怎麼看?我們這家公司很讚,沒有高低,都是平面管理,但還是有內外,有核心,還是有外包的工作,但決策一定是由內而外。

你說,我不是做決策的人,那要學習從外看裡面,一旦有一天進入裡面才知道怎麼對待外面。

這樣叫做管理,要會管理身心狀態,也幫助別人管理他的身心狀態。

管理就是一種幸福智能。需要從小地方看大地方,從大地方看小地方,從外面看到裡面,從裡面看到外面,從核心看外圍,從外圍看核心,不要小看自己。

不要說我只是小職員,無法做到決策,試著從經理的角度看事情,你會讓經理更欣賞你,讓老闆更欣賞你,這並非諂諛逢迎,而是有一天當上經理,就知道怎麼對待小職員,有一天當上老闆,就知道怎麼對待員工。

世間本來就是這個樣子。同一個家庭裡,父母兄弟姊妹之間,做子女的學會從父母的角度看事情,作父母的學會從子女的角度看事情,生命才可能交流,關係才可能有意義。然後,讓每個人都有主體性,幫助每個人的生命都有熱情,流動,做最真的自己。這樣就是幸福。

過程中會遇到困難,遇到壓力,所以就要用上之前所說的化繁為簡、轉負為正,在種種壓力下從容處理事情。

幸福並不是沒有挫折,並不是沒有壓力;幸福是懂得管理,管理自己的時間、空間,在資源不增不減的前提下,創造最好的空間與經濟效益,管理自己的態度,你怎麼對待別人,你怎麼對待上司,你怎麼對待部屬,你怎麼對待鄰居,你怎麼對待家人。

要懂得對待、懂得管理,懂得創造空間,化不方便為方便,英文叫做management。

這裡面有一個很特別的連結,做你自己的主人,做你自己的老闆,做你自己的經理,即使你只是一個小職員,這個工作忠於自己,讓你的生命熱情流動。讓工作原本沒有品質變成有品質,讓原本工作很困難的變得容易一點,讓原本被動的變成主動,讓原本很不順暢的、有障礙的,變成順暢無礙流動了。

回頭來看剛剛的一個問題,我們常常會看不起自己,覺得自己很卑微。比如台灣人英語能力不好,來美國,看到外國人,不敢跟外國人打招呼,這樣就是看不起自己。

就語言來說,英語能力不好對自己來說,就是資源最少,最卑微,好像什麼都不能夠往外伸展,眼睛不敢往外看,但最少的資源你還是可以有創造力,在說Hi~的同時,可以用眼神、表情、音調去傳達很多很多訊息,即使是最少的資源,也可以突破英語能力不好的侷限。

會溫柔撒嬌地說Hi,比會說英文還重要,傳達的是一種愉悅,跟著聲音語調、表情、眼神,傳達著很多的訊息,這是資源最不足的人也可以做到的。

浮現一個畫面,有一次在公園散步,迎面而來的一位外國年輕人,他道早安的神情傳達給人一種很溫暖的感覺…

所以,我們強調的永遠不對人不好,永遠只對人好,就是在身份地位最卑微的狀況下,你都做得到的。

你說:「我說Hi,他都不理我?」這是誰的損失?這不可能是你的損失,但是你資源最少,自認卑微,覺得是被忽視,很沒有面子,你跟他打招呼,他都不回我。其實不是這樣子,對方只是反應慢或剛好心有所繫。就像你送他一塊巧克力,他拒絕,只因他吃太多了。

什麼是管理:在資源不增不減的狀況下,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這完全是管理學的表達方式,這就是一種能量轉換,以最稀缺的資源轉換成最大的經濟效益。這叫做管理,叫做幸福。不只是在人際關係、在家庭裡面、在公司裡面,在學校,我們都是這樣對待的,這就是幸福智能。

值得強調的是,不要小看自己。不要以為自己的資源很少,所以我用一個不會講英文的台灣人來到美國觀光做例子,你不敢開口,不敢看人,不敢跟人家打招呼,資源不增不減,但沒有創造任何經濟效益,這就是不會管理自己。

什麼是會管理懂得幸福?

懂幸福要會管理自己的資源,你有多少資源就做多少資源的事情,不要一直以為自己沒有資源,我們一旦眼高手低就會誤以為沒有資源。

講管理就要講資源,講資源就要講效益,用最現實的字眼來談幸福,不要認為幸福很抽象,所以當你在說Hi的時候,說Hello,這個時候,這是不得了的一句寒暄問候,看得出你這個人這個時候,很會利用你的資源,如果今天是啞巴,資源真的少很多了,但是你會說Hi,比會說英文的人不會說Hi,好太多了。即使英文很好,文化背景、成長環境、興趣好惡不同,其實也不知道要跟老美說什麼~~

所以,就像清潔工去幫人家公司打掃,若取到自己很卑微,對方經理又看不起自己的「格局」,整個人就會被限縮、框住了。

如果你掃地也自然是米開蘭基羅級的,你就可以掃出最有意義的態度,你不會看不起自己所做的事情,你不會受對方身份地位影響,甚至贏得對方另眼相看。問題通常出在我們很容易看不起自己所做的事情。當你讓一個雜亂的地方變成整潔,當你讓一個不乾淨的地方變乾淨,你已經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更美了,這不就是意義?!何需人家再給你肯定?

這個工作可以讓你生命流動,但如果你的態度,覺得對這一份工作,誰都會做,且賺不到什麼錢,其實你是可以爭取待遇,可以一直換工作,但是這一份工作是,你走到哪裡都可以讓你從局部看整體,從小的地方看到大的地方,從最卑微的地方看到最高的地方,從最外面的地方看到最裡面,然後讓內外高低大小漸漸地沒有距離。這就是智慧,就是一種智能。而且幫助這個社會流動,這就是智慧。

若人人都坐在裡面,人人都坐在最高的位置,這世界怎麼轉?這樣的說法不表示永遠都安住於卑微的位置。而是你真的把卑微做好,真的能夠用老闆的心,有一天你就會作老闆,就會作經理,不要以為你永遠都是當小職員,永遠會當小職員是因為你都用小職員的心在看事情,都是被動的想法,覺得人家看不起你,所以之前談到一例一休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勞資雙方的協商,一定要協商的。老闆需要的是人才,不是唯唯諾諾的奴才。該做的還是要做,該爭取還是要爭取,不管結果怎麼樣。

平常保持工作可以進可退,我們不希望我們的婚姻,是只能進去不能出來,我們希望的婚姻,是永遠可進可出,還選擇「我願意」留在裡面,這叫做好的婚姻。如果一個婚姻只能進去不能出來,我們稱為幫派,所以我們現在很多人上班,就像加入幫派一樣,只能進不能出,這就是失去了主體性,這樣怪誰?

美國人很喜歡保持工作的彈性,進出的可能性,如果沒有進出的可能性,你就不具有談籌碼的能力。這本身就妨礙協商,所以永遠要有協商的能力,這並不妨礙忠誠度,做任何事需要忠誠度,這個工作是忠於你自己的生命,並不是違背你的生命,這個工作是幫助你忠於自己、忠於客戶,也忠於公司,這工作才是你要的工作。

平常就要多充實自己,多鍛鍊自己,讓自己有進出的能力,我們很容易怠惰,怕變遷,這就容易失去談判籌碼的能力,更沒有協商的能力,只能靠公權力來保護你,這樣像話嗎?

一定要能夠進出,你還能願意待在裡面,有主體性才是我嚮往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