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口熏天的三角戀 by一心

· 本站原創

最近,高齡80的周遊,因為發現70歲的伴侶李朝永有64歲的小三,而在媒體上放話,這個新聞,變成一則茶餘飯後的八卦,而且看笑話的成分居多,甚至有人戲稱之為「214歲黃昏三角戀」,但是,周遊的內心到底在想什麼?李朝永的內心到底在想什麼?第三者的內心到底在想什麼?我們都不知道,也沒有人在討論。這則消息,終究只是被拿來強化我們對於性別、年齡、婚姻、三角戀…的刻板印象,而沒有打開我們對人內心世界的成見。

為什麼會這樣呢?

生活在台灣,我們常常會覺得,這個社會並不接納我們真正的樣子,就像小燈泡的媽媽,因為不符合社會大眾對於「受害人家屬」的想像,而被很多人質疑或批評。或是最近槍殺了越南籍移工阮國非的台灣警察,他當時到底在想什麼?事後,他又經歷了什麼樣的內心轉折?我們的社會,似乎不允許他擁有「我錯了(代表有罪)」跟「我沒錯(代表無罪)」之外的選項,我們想像的警察是沒有恐懼、沒有脆弱情緒的鋼鐵人,穿上制服武裝的同時,也偽裝了自己。

不讓看似柔弱者堅強,不讓看似堅強者脆弱,我們不也排除了自己堅強和脆弱的可能性?當我們義正嚴詞、理所當然,又隱含了多少「我不能犯錯,你憑什麼可以」的情緒發洩?

這個社會不尊重個別差異,對於「非典型」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包容度很低,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推了一把,就在我們日復一日的妥協、偽裝和逃避中,當我們不敢追求自己衷心嚮往的生活方式,我們等於是讓彼此的選項都越來越少,甚至,我們幫助鞏固了「成見」所建立的遊戲規則。

比起東方社會,西方社會比較強調真,建立起的社會制度,也比較能夠鼓勵個別差異。不論在人文藝術、社會學科學、還是產業科技方面,西方社會都有比東方社會更豐沛的創新能量。這是西方社會對世界的最大貢獻。

broken image

在台灣,備受歡迎的法國作家瑪格麗特‧莒哈絲,她的戀情都是非典型的,她15歲時,在法屬印度支那,跟一位大她12歲的富二代中國男子交往三年多,她33歲時,與兩個男人同居,同一個屋簷下,前夫住隔壁。她感興趣的不是「性」,她感興趣的是性欲的源頭,與寫作的欲想一樣的東西。66歲時,又與小她38歲的忠實粉絲楊‧安德列亞(Yann Andréa)成為親密伴侶,兩人一起渡過了她生命最後的16年,安德列亞不但是她生活中的得力助手,更是她創作的謬思,本來因為酗酒而一蹶不振的她,40歲酗酒,50歲戒酒,60歲起開開戒戒、甚至酒精中毒,很難想像沒有安德列亞的支持陪伴,她會如何沈淪,遑論創作能量,她最暢銷的半自傳小說《情人》,就是70歲的作品。

才華洋溢的莒哈絲,本來就不是一個好相處的人,在晚年,她的性格因為酗酒而更加混亂、虛華、掌控,其無理取鬧、憂鬱的程度,令人很難喘息。儘管她把安德列亞當成了寵物和奴隸,安德列亞也離不開她,安德列亞說,從來沒有人像莒哈絲這樣,把所有的關注都集中在他身上,傾注如此強烈的愛。莒哈絲把他們兩人相處的親密細節,寫進作品中,對安德列亞來說,這非但沒有殺傷力,更是讓他變成不再是他自己,而成為100次方的存在(I’m no longer me, Yann, but she’s made me exist to the power of a hundred.)。

莒哈絲說:「女人不需要被定義」,不就是在說「每個人都不需要被定義」,每個人都向未知展開,縱身一躍,游向最真最流動的自己。

brok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