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於「開放的自己」 by一行

· 本站原創

讀高二的小兒子喜歡分享他在學校生活的點點滴滴,也喜歡分享他在聲樂學鋼琴遇到的瓶頸,以及同學對音樂的不同喜好的看法。我有留意到他不開心時,通常能量都很低,不喜歡人家說出跟他的意見不同,開心時,怎麼說都沒關係。

今天不知怎麼回事,他說自己喜歡古典音樂的人都要註定一輩子孤獨,因為知音很少,現代人大都喜歡流行音樂,喜歡不需要素養就可以隨便哼唱的歌曲,世界上許多原本可以唱戲劇男高音的聲樂家,紛紛跑去唱音樂劇,因為喜歡的觀眾較多,比較不寂寞,人是很難忠於自己的理想,像帶他合唱團的老師,本來也是學古典樂的人,以前建議我們多聽古典音樂,隔了一年她的論調全變了,改成分享流行音樂居多,看到這樣的情形都很難過……

我靜靜的聽小兒子分享,知道他喜愛的人事物,他會用整個生命來喜歡,他基本上算是「很忠於」「自己」的人,從國中開始喜歡上歌劇,幾乎陷入熱戀的情迷,從他一張開眼睛開始,日也唱,夜也唱,一有空就用他的ipad收看他喜歡的男高音唱不同的歌劇,聽了千遍萬遍也不厭倦,聽到讓他即使沒有學過義大利文,也會唱出義大利歌劇,因為他有這個熱情,用整個生命投入,我很被他這樣的熱情感動了,才會鼓勵他高中選讀有合唱團學校為優先考量,自己很清楚生命很需要熱情燃燒出來的動力,才能驅策著他想要到達的方向,絕對尊重與接納小兒子的最愛,有熱情才能持續耕耘下去。

或許,這就是我在私立技職院校任教看透的禮物吧!每年看到多少的學生,不知道為何要來念大學,也不清楚自己喜歡什麼,為什麼要念目前現在科系,會來學校繼續念書最大的原因,就是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所以就先選擇糊里糊塗過日子,反正大家都不都這樣子嗎?等畢業再去思考惱人的問題吧!大多的學生在求知上,感覺是得了厭食症,根本沒有主動,更沒有熱情,這樣的學生是很難教他們什麼,基本上他們已經沒有要什麼了,在麻木不仁狀態,很難喚醒學習的熱情。最近與大兒子聊天,即便他現在念的是國立大學,據他的觀察,班上屬於這樣被動式的學生也超過半數,這真的是台灣當前教育最棘手的問題,可是要改變這樣的觀念,不能只寄託在學校與國家的教育改革方面上,家長的觀念才是教育最大的障礙,功利主義主導一切,不重視孩子興趣、性向與主體性,可能才是教育的元兇。

我也跟小兒子分享自己看法,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這都是很個人的東西,需要被接納與尊重,這是現代人應有的涵養。不能自己喜歡古典音樂,就希望所有的人也喜歡,自己喜歡古典音樂,就有資格看不起流行音樂,每個人,各有不同的嗜好,喜歡現代流行音樂的人就去喜歡他喜歡的,各取所好,這不會有衝突啊!不是人人都喜歡義大利歌劇,也不是人人都喜歡爵士樂,這個世界之所以美麗,就是多元而豐富,允許每一個人做自己的最真,尊重每一個人自由的選擇,音樂藝術更需要這樣,因為每個人心靈不同,欣賞層面不同,如果義大利歌劇為你帶來有那些歡樂甜美的時光,值得分享出來,我們可以做的是,敞開心來分享,可以寫出來或深入解說出來,讓更多門外漢因為你的分享而改變自己的喜好,用自己的熱情來呼喚來改變人們刻板印象,除此之外,沒有更好的方法了,如果批判、貶低別人,只會把門關得更緊更封閉的了,自己會更孤獨了。

小兒子並沒有反彈或反駁什麼,可能心情好,靜靜地聽…… 

忠於「自己」的意思是忠於「開放的自己」。藝術表現,無非要表達人情與人性。所有的藝術表現,再怎麼淋漓盡致,都有其限制。分享古典音樂改成分享流行音樂,不一定是不忠於自己的理想,比較是發現流行音樂「到得了」古典音樂「到不了的世界與愛」。就像馬友友的大提琴與街舞結合,應該不是馬友友降貴紆尊、屈尊俯就街頭藝術,更不是馬友友在討好觀眾。

衣穎回應:

我個人認為這篇論述呈現出劃地為牢的框架。忠於自己,與藝術的類別,那其實是兩碼子事。而且結語我嚇壞了!(或許因為我看到臉書公開貼文)

馬友友與黑人舞蹈家,我覺那是兩個相互理解的靈魂。讚到一個不行的地步…誰在跨界,哈哈!跨界還是對等的,倘若存有高下,很難有機會去欣賞各型各色藝術之美的。音樂史裡已經很清楚的道出,精緻藝術也是當時的流行音樂,就像現在的流行音樂、電子音樂。

為何一定是精緻藝術裡的歌劇才是藝術,而且歌劇劇情那麼爛,有時候還悖離真理呢!

反倒是,為何有了距離?曲高和寡時,是孩子收縮不良嗎?如何幫忙收縮向前進呢?跳進去同一國,究竟同什麼國?僵硬沒有彈性…反而是藩籬?閉門造車更是滯留於孤芳自賞裡,精緻藝術是需要與人交流,而非象牙塔裡危脆的自認為別人素質怎麼那麼差都不懂我的心。真聲唱腔,假聲、美聲,或者民歌唱法…入流到位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