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在加拿大從事幼兒教育,跟我分享說,跟孩子們在一起,收穫很多,而且,總是可以激發出他最好的那一面,他特別提到孩子們與生俱來的感受力,以及對別人感受的關懷和接納,在課堂中,他們總是會鼓勵孩子去感覺,然後,從自身的感覺中,學習創意的表達。
這讓我也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在學校中,我們只有討論成績和規矩,但卻沒有討論過我們的感受,更遑論要如何面對感受,或去理解他人的感受,我們的教育,總把感覺和思考對立起來,好像一思考的時候,就打斷對自己對別人的感覺,從此只知道「死記死背」,不會思考,不會表達。特別是考試制度,簡直就是推動「死記死背」的機器,只要有好的記憶力或肯下功夫背,就可以考高分。
真正的思考,必須從自身的感覺出發,對自己有感覺、有發現,才有內視反思和了解自己真正需求的能力,才有獨立思考判斷、不人云亦云的基礎。一旦切斷感覺、阻隔發現,就等於關上了內視鏡,阻絕了好奇與思考判斷的通道。
已故美國兒童節目主持人羅傑斯(Fred Rogers)家喻戶曉的節目《羅傑斯先生的鄰居們(Misterogers' Neighborhood)》,是美國歷史上最長青的電視兒童節目,連續三十多年,陪伴了至少三個世代的孩子成長。1969年,這個節目剛起步不久時,公共頻道的預算正面臨被削減的可能,羅傑斯出席參議院商業委員會的通訊聽證會,試圖解釋公共頻道對孩子的重要,並分享他透過節目所要傳達的訊息。(影片:May 1, 1969: Fred Rogers testifies before the Senate Subcommittee on Communications)
他說:我們處理的是兒童的內在需求,兒童的內在戲劇(internal drama),在銀幕上,我們不需要打某個人的頭,才能製造那種戲劇性,我們處理的是像剪頭髮這樣平常的事情,或是我們對兄弟姊妹的感覺,或是在任何家庭情境中都可能會升起的憤怒情緒,而且,我們是用建設性的方式來面對…。
他把孩子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寫成歌曲,在節目中唱出來,比如說,有一首經典歌曲是:「我該拿我的生氣怎麼辦?What do I do with the mad that I feel?」這句話不是他憑空想像的,而是出自一個孩子的口中。透過這首歌,他鼓勵孩子,去感受那個情緒,認識那個情緒的深度,但知道自己可以不用被情緒帶著跑,可以在做出會讓自己後悔的事情之前,停下來。
他認為,如果公共電視可以清楚傳達這個訊息──情緒是可以被討論,也可以被處理的──那就是在為整個社會的心理健康,做出重大貢獻了。
結果,本來應該要刪減的預算,卻因為他這席話,反而爭取到了更多的經費。聽證會主席Mr. Pastore說:我自認是一個很強硬的人,但我現在全身都起雞皮疙瘩。
羅傑斯的節目最大特色在平常真實,沒有絲毫造假做秀,他相信小孩有能力在一英哩外看見你是不是做秀。他想要帶給孩子的,是最尋常但也最有意義的關愛的表達,是告訴他們,他們的每一個感受和意見都很重要,所以,每天節目的結尾,他都會說:「You’ve made this day a special day by just your being you. There’s no person in the whole world like you and I like you just the way you are.(你讓今天很特別,只因為你做你自己,整個世界上沒有人跟你一模一樣,我喜歡你就做你自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