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崑國中自創校以來,就實施以升學導向為主的能力分班,時至今日,我覺得這是溪崑國中最大的問題。
溪崑的能力分班作業流程分兩個階段,大致如下:
一、從國一新生入學開始,就以學生成績高低分班設有重點班級;基本上,帶重點班級的老師們大部分都有固定的任教班底,為往後的國三「能力分組」做準備。
二、國二升國三的暑假,教務處會以國一國二英數理段考總成績為依據,整理出全校排名前兩百名或前三百名的同學,以原來的重點班級為基礎,再打散非重點班級,以「能力分組」為名,重新組合出A組班跟B組班,這等於是再次重新洗牌,將非重點班級的「漏網之魚」,一網打盡。
當然,A組班是學校的教學重點,從國二升國三的暑假開始全天輔導,務求教材精熟,締造升學佳績,而「B組班很難上課、秩序差、程度低、學習意願不強」,這是任課老師的共同心聲,再說得嚴重一點,很多B組班根本無法上課,學生必須靠校外補習來彌補在校學習成效不足。
這樣的分班方式,對有心、有熱情、願意長期班級經營的老師而言,最大的感受是「為他人作嫁」。
很多老師們的心聲是「再爛的班級都可以帶,反正就是慢慢磨合,二年的時間,跟班級差不多已經有相處默契了,班級秩序也上軌道,上了國三,我可以整暇以待,從容帶著學生為會考衝刺……結果卻是重新打散,把我班上成績好的(或是能做事能帶動的)學生都抽走,換給我另外一批程度差或學習低落的學生,等於是讓我重新再帶一個新的混合班,而且這些學生都已經是國三了,不像國一那麼單純好哄,既要重整班級常規秩序,又要幫學生準備會考事宜,更累... 」早知如此,當初何必那麼用心?....
再講白一點,在升學主導下,老師只不過是一個任人擺佈的升學工具,所作所為,只是為了襯托出那些重點班級或明星學生,只是為了讓掛在校門口升學榜單人數多一點,好看一點!
在這樣的體制下,帶到非重點班級的老師們,他們在畢業典禮上的感覺是如釋重負、行禮如儀還是欣喜榮耀?他們會有教學或教育上的成就感?為人作嫁,有可能與有榮焉嗎?
帶到非重點班級的老師們不開心,帶到重點班級的老師們也不見得順意。
過往威權體制,出路有限,資訊封閉,升學或許是唯一,但,那是學生乖順聽話、家長處處配合、明星老師被視為知識權威的過去。
現在,網路發達、資訊公開、機會多元,要不是名校光環緊緊箝制社會目光,十四五歲的孩子,怎可能將青春生命所綻放出的熱情活力,緊緊壓抑,無視數位時代資訊快速便捷有趣,終日啃讀老舊僵化教材、埋首參考書、填寫著一張張無趣的試卷?
再白一點,學校裡所謂的A組班,在家長心中,不過是比補習班稍稍高一等級罷了,當然會有家長不在意距離遠近,寧可讓學生到台北的補習班上課,也不願意把學生留在A組班,那些補教名師、一位難求、高升學率掛帥的名牌補習班,等級遠比學校的A組班還高,家長心中自有量尺。
當學生家長以消費者自居時,老師不過只是課堂上的知識販賣者,既然有付出,就一定要有所得,一次次模擬考成績就是教學成效評量依據,而學生會考落點則是最終評鑑結果。
在這樣的情況下,帶到重點班級的老師們除了要面對學生成績、家長要求、班際排名、校際排名...外,更重要的是,既然享有豐富的教學資源,總要交出一張看得過去的成績單吧!不然,怎麼跟「消費者」交代呢?
學校裡的帶班經驗豐富的老老師,處在這樣的教育(補教)生態裡,或許習以為常駕輕就熟,但注重生活品質個人尊嚴的年輕帶班老師則不以為然,對他們而言,「帶重點班級,除了多了一份課後輔導費的收入外,其實壓力更重於一切....而且,不帶重點班,一樣可以教書啊!同樣是領薪水,我何苦?」
第一階段的能力分班,學校行政在國一新生入學前的暑假就完成分班作業,老師們是概括承受,接受既定的事實,但,就我觀察,老師們不喜歡能力分班,或則不會在國二下學期的學年會議,為了討論「要不要能力分班?怎麼分班?誰出來接重點班?......」爭執不斷,年年如此。但老師們只限於表達不滿抒發情緒,講講就算了,並沒有扭轉體制的勇氣跟決心,然後任由行政主管或學年主任呼攏會議程序,順水推舟式地主導,全體老師背書默許,繼續執行校方既定政策。
多年下來,老師們為了「能力分班」這個議題,「該吵的都吵過了,不來往的也擺明了」,或者說資源、利益、派系已然分明,即使是共處同一辦公室也視同陌路。
校園裡,還是有老師堅持著「取消能力分班」,但認同理念的老師們只會在私下附和,沒有人會在學年會議裡公開表態附議,以致,開會時所有反對「能力分班」的主張意見只是眾多發言之一,無法變成提案,屆屆如此,搞到最後,大家都覺得蠻無力的。
溪崑國中的能力分班,絕非單一現象,而是台灣社會的縮影。
一個以功利取向的升學政策,阻斷教育圈裡師生、同儕、僚屬間實質的感情交流往來,障礙教育生命的獨立自由的可能性,造成格局縮限、思考僵化、階級對立,卻一直存在現行的教育體制裡,並在台灣社會各層面持續地發散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