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不論主持人問什麼問題,她都能不急不徐、心平氣和地回答,EQ非常高,聽到後來才知道,原來她有先天性心臟病,小時候只要一生氣或激動就會昏倒,整個臉發紫,所以,自有記憶以來,她就沒有生氣或激動的記憶(也許是因為昏厥,記不得了)。
關於唐鳳,我最納悶的一點是,她選擇變性了?但從她的外表看,其實一點都不像女生。有次看到《半島電台》的影片,標題是「來認識全球第一位跨性別政委(Meet the World's First Transgender Minister)」,在臉書上很多人轉貼,但是也有人很憤怒地在下方留言說,影片中只有一個男人,哪來transgender?
在台灣,transgender這個字最初被翻譯成「變性人」,所以,我們會有一種「她既不想當生理男性,所以就是想當生理女性」的聯想,但這個字更好的翻譯可能是「跨性別」,所指涉的,不只是性別意識跟原生理性徵不合的人,也包含了不想被定義為只是男性或只是女性的人。
唐鳳自己對「跨性別」的定義是:「不特別太過陽剛或太過陰柔」。
但這樣的界定,似乎適用在絕大多數男女身上:我是女生,但也想作男生,我也不想被定義為只是女性啊!
她說:「應該說也想作女生,…就好像我現在學英語,不表示國語或者是台語要放棄掉。」她覺得做女生很像是使用另外一種語言,地球上有很多語言,她男生女生都可以做。大概從12歲開始,她就性別流動了,上網都使用中性的名字,也不特別跟人表明性別。
陳斐娟問,她後來決定自學,是不是因為在學校受到霸凌?她說,受到霸凌是8歲時,不去學校是14、15歲的事,之間有6年的距離,毫無關聯。
「一個是因為資優班,同學競爭非常強,我可能比較早熟,所以很容易莫名其妙就考第一名或莫名其妙就受到老師很多的欽言有佳或指定當班長這一些等,我當時坦白來講也不太知道如何處理這樣的情況,所以當同學表達出羨慕或嫉妒的時候,我會覺得我沒有當一回事,為什麼你們要當一回事,可能這樣的態度可能更加惹怒對方,所以我覺得雙方都有一些就是要調整的。」
決定自學真正的原因是:「我當時學的東西,在課本上跟當時上網看的其實大概有10年的落差,我當時全球資訊網剛開始,我一上網的時候就可以問某些教授正在做這個研究,你說你做出來,為什麼可以做得出來,我是不是可以幫忙,隔著網路,不但不知道我性別,連我幾歲都不知道,所以他覺得是很厲害的一個研究生或同事。
沒有把我當小孩子,所以就真的可以一起做人工智慧的研究。但是反過來,我看他寫的這一些東西比較我在課本上看到的,覺得課本上的過時太久了,要的話直接跳研究所或者是不唸,我後來是不唸了,然後跟著網路上的朋友,大概一、兩年之後,我自己回去旁聽了研究所的課,也是旁聽了一年多。」
有一題網友提問:你的人生如此與眾不同,如何註解這不同的人生?
她回答:「其實每一個人的人生都不一樣。因為從小換太多學校,所以不會有一種幻覺是全班40個人是一班,大家人生都差不多,很多人是出社會一陣子之後才發現原來我也跟我的同學跟我的同事都不一樣,每一個人都不一樣,所以我的註解是每一個人的人生本來就是與眾不同的。」
陳斐娟問到,她一天是怎麼過的,她說,她起床,頭半小時先在床上看email,把收件夾淨空(inbox zero),再起床,整理出來待辦事項,之後用便利貼貼在辦公室牆上,看是否有適合其他同事處理的。另外,她每天都會花45分鐘,透過Facetime這套軟體跟巴黎的精神分析師講話,對整理自己、以及情緒管理很有幫助。
預測未來不如去創造
陳斐娟:10年後的世界會是怎麼樣?
唐鳳:其實我們在矽谷常常有一句話是「要預測未來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創造它」,其實除了我親手做出來的東西之外,我也不知道十年之後會怎麼樣,但是我親手做出來的東西有一些價值,我會希望十年之後的人類來看我們十年之前錄的這一段影片或者是訪問時,還會能夠理解裡面的一些意義,然後還聽得懂——歷史要有意義,不是說過了十年之後完全截然不同的物種,然後整個人類文明在那時就完全結束,這是有一派矽谷的人很喜歡講「技術奇異點」,簡稱「奇點」的講法,我希望不要讓它發生,它隨時快要發生,但是我們不要讓它發生。
(**技術奇異點:一個根據技術發展史總結出的觀點,認為未來將要發生一件不可避免的事件──技術發展將會在很短的時間內發生極大而接近於無限的進步。當此轉捩點來臨的時候,舊的社會模式將一去不復返,新的規則開始主宰這個世界。而後人類時代的智慧和技術我們根本無法理解,就像金魚無法理解人類的文明一樣。)
不過,她最近有參加一個「世界經濟論壇」的線上社群,很多人都在思考這件事,但是10年後,每一個具體場景的可能性都可能不到20%,現在的一個世代是10年,不再是30年了,變化得很快。
講到AI,她說,最近幾年才出現的一個新技術叫做「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例如會下圍棋的那位,也就是說,未來有越來越多的腦力工作,只要跟人與人之間的直接的情感交流無關的,都可以被取代。
所以,她認為,現在教育的重點是要培養人跟人之間溝通、互動、共好的這一些品質、人格,而不只是「有用」,因為有用的部分是可以被取代的。他們喜歡創作就創作,喜歡做藝術就做藝術,喜歡寫程式還是可以寫程式,但已不是為了「有用」而去做。
我想,生命永遠是互通有無,沒有一個生命可以自給自足,未來的新時代,人們還需要交換的是對生命意義與人際往來喜樂的認識,它可能以電影、劇場、小說的形式出現,也可能以哲理對話的形式出現。
在教育中,我們不必去避免學習「有用」的事情,而是要讓每個人維生的方式,跟自己的志趣、核心價值契合,讓自己的生命更自由、更獨立、更契入自己的嚮往,而不是只為了生存的溫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