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薩·米蘭的《動物行為矯正中心》敘述一個叫比爾的年輕人,很陽光的運動健將,他養了一隻鬥牛犬雨果(Hugo)。
小時候,雨果還很可愛,很得好友鄰居的喜歡。但一歲後,似乎因為比爾對牠過度寵愛,逐漸變得極具侵略性。一開始牠與大隻黃金獵犬打架,接著在家裡會突然發狠攻擊來訪的客人,甚至連比爾的女友米雪兒也一樣遭殃。比爾再也不敢讓親朋好友上門,他的生活也充滿壓力。後來連日托服務中心也拒絕照顧。這時候,牠三歲半。
他很怕雨果最終會被安樂死,只好找到狗班長西薩·米蘭這個馴狗專家。
西薩很懂得狗的心理,也了解狗主人和狗之間的不正常關係。他觀察雨果之後,了解牠面對陌生事物如攝影機的恐懼與憂慮,甚至害怕顫抖,這確實是牠的侵略性與暴戾的來源。但主人比爾對牠不了解而産生的寵愛、擔心、害怕、不信任,卻是造成問題的根本原因。
西薩必須先隔離比爾對雨果的影響,他要求比爾將雨果送到他的行為矯正中心(17萬平方公尺大)。在那裡,西薩先將雨果隔離,這時就看到雨果也想要找到同伴,不喜歡自己孤獨一隻的感覺。
等待時機成熟,西薩就帶著雨果到動物游泳池,讓牠學習自在地在狗社區活動。這時,西薩又找助理拿出攝影機,他親自試探雨果,一開始牠仍然抗拒,恐懼,採取排斥的態度,最後畏縮地向後退,西薩步步進逼,因為對西薩的信任,雨果開始採取正面迎向的態度,西薩立刻將攝影機移開撤退。面對才能照見本色,只要牠選擇放鬆面對攝影機,牠就贏了。
接著西薩帶他出去接觸人群,建立牠的信心,最難的是牠面對滑板車的恐懼與害怕,西薩也一步步幫牠克服這個恐懼。經過47天之後,雨果再度回到比爾家裡,而且在眾多的客人面前顯得很自在。西薩承認他開始很沒有信心,因為西薩那時剛離婚,打擊很大,自認是魯蛇,服藥自殺被救回,很沒有自信,他曾擔心自己救不了雨果。最後,他還是走了出來,因為他對雨果的瞭解與信任,幫雨果克服牠的恐懼。他說雨果也幫他找回了自信。
感覺比爾和雨果這樣的人狗關係很像一般的家人,當家人之間用親情彼此牽絆的時候,這樣的關係是不正常的,這樣的依賴與黏著,不但讓雙方不能獨立自主,也缺乏自由、信任與尊重。
下重曉子在《家人這種病》一書裡,談到家人之間的種種問題。主要是家人對彼此那種有對象的愛,産生了一種無形的鉫鎖,深深羈絆著彼此,除了不給彼此自由和尊重之外,也限縮了自己對彼此和外界的認識。
我跟母親的關係也一樣,父親過世以後,獨居的母親總是很沒有安全感,常常會打電話給我這個大兒子,而且每到週五就一直連續打電話問我要不要回家,什麼時候回家。那時,我只要沒回去,心裡都會有一種愧疚感。但這樣的親子家人關係,即便常常在一起,也很沒有品質,因為母親每天盼望著兒子,兒子惦記著母親,彼此不會更自由,也不會更快樂。
這幾年,因為學習體制外的普世宗教,懂得什麼是沒有框架束縛的愛。在一起的時候,用由衷柔軟的身心迴向給母親,不在一起的時候,相信母親想要做她的最真,相信她會活出她的最好,相信了,就沒有牽掛了。當母親看到兒子這麼由衷、對她這麼有信心,也自然放鬆放下了。即使一整個月沒有回去,也不會盼望牽掛,還是一樣自在地過著她的日子。
雨果離開比爾的蔽護,在動物行為矯正中心,就只能放下原先的依賴與黏著,牠獨處了一兩天,就開始想要找朋友。人也一樣,每個人都想要跟世間連結,但這樣的連結絕對不是互相依賴和黏著,如果彼此的連結不是讓彼此更自由、更懂得尊重、更能學習成長,而是互相牽絆,這樣的關係對彼此害多於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