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是討論的過程 by一心

· 本站原創

 《三際信息站》的規模由幾個人共同經營)屬於自媒體,遠遠不到小眾媒體,小眾媒體至少要有10萬粉絲,《新頭殼newtalk》、《苦勞網coolloud》勉強可算小眾媒體。三際信息站期許自己:從未來看過去和現在,從過去看現在和未來,用超越的觀點看現實。 

大眾媒體的好處是資源、管道多,容易查證信息可靠性與可信度,缺點是關係好就一定有人情包袱。不論是自媒體、小眾媒體或大眾媒體,所有媒體的正確性都是有限的,所有媒體都是盡量提供真相,但不可能絕對提供真相,世界上沒有100%正確的媒體,就連看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等主流媒體,都不要100%相信。《三際信息站》大約有90%的正確性,算是好的媒體了,但還不夠好。好的媒體要有95%以上的正確性,不好的媒體,可能只有45%的正確性,甚至只有15%。原則上,正確性太低的媒體,少看惟妙,但也不要想依賴100%正確的媒體,因為這樣的媒體根本不存在世界上。 

媒體,是討論的過程,而不是提供100%的真相。真相,靠的是你的天地良心,是你對資訊的開放與多元吸收。 

媒體人的正確態度是:用自己的真心去寫,真心找到真相,真心呼喚共同的嚮往,真心願意開放的討論,開放地讓資訊進來。 

社交媒體中常見的「陰謀論」是不是一種「有罪推定」?「有罪推定」,是「拒絕新的資訊進來」。 

作為一般沒有公權力的大眾,我們不可能在所有資訊都蒐集完全了、才提出懷疑,懷疑應被視為是一種討論的過程,而不是有罪推定,畢竟,只有公權力才可能起訴、蒐證,若每當我們說「xxx賣台」,就被要求「要有證據才能說」,那言論自由就會被限縮。 

我們不可能要求所有的言論都100%乾淨、不會犯錯、沒有瑕疵。太潔癖會阻礙交流。品質差的新聞,某個程度上是在幫台灣社會打疫苗,讓我們練習如何面對抹黑、煽動、謠言,進而產生抗體。出來做社會運動的團體,或是從政者,只要攸關公共利益,就要有被質疑的準備,進廚房不要怕熱,出來混就不要以為不能被質疑。有被質疑的經驗,才知道要如何為自己辯護,要如何跟大眾溝通。 

比如說,面對華航罷工,我們會去質疑:華航空服員是否也有以具體行動支持別的工會?真正的工會一定會去幫助別的產業爭取福利、而不是只爭取自己的利益,質疑,是為了讓這個勞工運動真的有助於台灣整體社會的進步。 

讚嘆罷工成功的同時,我們也會去問:罷工期間拉起糾察線阻止人去上班,這種阻擋到什麼程度是合法的?是否有妨礙人身自由的疑慮?工會將不配合罷工的成員開除會籍,正當性是否足夠?工會有沒有權利不准許沒參與罷工的人搭便車、享受工會爭取到的福利? 

這些問,都不是為了抹黑、打擊,而是在練習看事情的態度。工會的確有可能被少數幹部掌權,的確有可能被煽動、被利用、或互相利用,現在很純淨,不代表以後會繼續純淨,純淨也不代表沒有商榷檢討的空間。外部的質疑,可以提醒工會更乾淨更有紀律。真正的勞動紀律不只是服從工會決議,更是專業服務的敬業品質。 

批評蔡政府的施政,不可能等到有完全證據才能提出,批評就當成在討論或種疫苗,如果體質不好,就會被病毒打倒,體質夠好,就可防疫。如果要等到完全證據才能提出,政府可能已經崩壞。 

像阿扁政府為因應政黨輪替,還要提防軍人政變,不得不邀曾任參謀總長、國防部長的唐飛組閣,但遇到核四停建政策,唐飛就中國黨屬性全都露,一走了之。加上執政黨在國會是少數黨,總統得票率低,要有所作為,幾乎都得火中取栗、鋌而走險。政黨輪替有形無實。 

現在執政黨在國會是多數黨,總統得票率高,蔡英文有阿扁政府沒有的優勢,勉強算政黨輪替了。但她很保守,可能威權思想也有點嚴重,才會說出「威權時期不是大家都選擇服從嗎?」等極不得體的話。 

退一步說,她對自己的執政能力不太有信心,對支持者的信心更不夠,視野因此都被限縮了,也呼喚不出有高度的願景。口口聲聲說不是要討好誰,但卻很明顯都在討好藍營的政客和民眾。政治是關於意志的,目前看來,蔡林政府沒有足夠的意志去領導改變,只求少犯錯、抱殘守缺。我們需要批評,如果不批評,她身邊的幕僚,也會更怠惰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