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乎誰是「外邦人」by一心

· 本站原創

晚上聚會我們談到宗教的危險。談到不要假設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不要假設宗教創始人時代的佛教、基督教、回教…就是完美的。因為,每一個宗教的教義,都是在回應那個時代的問題,都有其侷限。 

比如說,佛陀身在一個講出身的不平等社會,修行變便成為一種改變不平等出身的最重要出口,但因傳法的對象以出家眾為主,所以,也只能根據他們的問題來開示,佛陀看到的問題,主要針對個人煩惱(愛別離、怨憎恚、求不得)的解脫,還有修極端苦行、過度追求上座禪定鎮伏妄念的問題,至於種姓方面的階級不平等,他用「所有種姓都可以出家」的方式來面對,並沒有直接去挑戰支配世間資源的權力結構;他重新定義「婆羅門」不是出身決定,而是決定於是否身口意清淨、沒有貪瞋痴。至於民主和尊重,他只有講到一點點,說小國跋耆國(Vajji,都城毘舍離),因為常常聚會討論事情,所以,會繼續生存下去。 

而耶穌基督在世時所看到的時代問題,主要是傳統猶太教過度強調律法,而且把自己當成神揀選的民族,排斥外邦人(非猶太人)和不遵守他們律法的人,所以,他一再去挑戰:誰是「外邦人」?為什麼我們心中都有所謂的「別人」?對當時的猶太人而言,外邦人非我族類,更不是鄰人,當然就沒有所謂的「愛鄰如己」! 

任何愛到不了的地方,都是痛點!痛點驅動我們去愛,痛點讓人保持慚愧與清醒。這個「愛鄰如己」,從兩千多年前一直到今天,打到無數人的「有愛卻不能無礙」的痛點。 

然而,不論是耶穌基督或是佛陀,他們的智慧都來自於:一直把世間「有愛無礙」的問題放在心上,不斷去大哉問,心很安靜,很乾淨地問。佛陀問的是誰是「婆羅門」?耶穌基督問的是誰是「外邦人」?這世界很少人被認為是「婆羅門」,但有無數人被認為是「外邦人」,佛陀在乎誰是「婆羅門」,耶穌基督在乎誰是「外邦人」,被在乎的人越多,普世性越大。 

查詢世界人口統計數字,全球人口5年前69億(現在接近73.9億人),基督徒約佔31%,回教徒23%,印度教徒15%,佛教徒7%。身在佛教圈的我們很難想像佛教徒的世界人口比例這麼低,這跟耶穌基督在乎誰是「外邦人」有關,比起來,佛教徒在乎的是誰要往生極樂世界。在乎誰是「外邦人」才會有痛點,在乎誰要往生極樂世界,大概會不痛不癢! 

所有的宗教,都有對「身口意清淨」的嚮往,不過,危險就在於「自以為義」或「自是他非」,自以為有在修行、自以為遵守戒律、自以為被神揀選,就自以為高人一等。儘管宗教可以提供這個世界超越的觀點,但超越的意思並不是自以為優秀、看不起別人,這個世界龍蛇混雜,各行各業處處有高人,假如整個世界只剩下一種宗教信仰、一種宗教徒、一種語言,該會多麼可怕?宗教徒最重要的是謙虛與心量廣大,願意向不同宗教或沒宗教信仰的人學習、願意對話,與別人或外邦人連結、取長補短,不是為了要說服彼此改信,而是要交流彼此的嚮往和喜樂。 

broken image

耶穌基督警告追隨者,千萬別有法利賽人強烈的優越感,千萬別變成律法主義者。佛陀要弟子們千萬別看外表、看身份出身,真正重要的是心清淨。心清淨不是以別人為染、自以為淨。真正重要的是謙虛與心量。 

這幾天,在網路上看到加拿大總理杜魯多去機場迎接首批來自敘利亞的難民,他對在機場等候的政府雇員說:「今晚他們是以難民的身分下飛機,但當他們走出這個航廈時,他們便是加拿大的永久居留者,有社會安全號碼,有健保卡,以及成為完全加拿大公民的機會。之所以可能,是因為,在這個國家,我們並不以膚色、語言、宗教、背景…來定義加拿大人,定義加拿大人的是一套可以與世界分享的價值觀、嚮往、希望與夢想。」 

跟加拿大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同樣在討論難民問題的美國總統候選人川普,他在提出「應該禁止穆斯林移民、學生、旅客進入美國」的意見之後,竟然仍在共和黨初選民調中領先,儘管也遭到了各界的韃伐。 

政治是一種眾志成城,然而,聚集的可能是愛,也可能是恐懼。宗教決定眾志成城的驅動力是愛或是恨,我們需要有不同領域的人來呼喚愛。宗教的長處在呼喚,呼喚人們嚮往自由嚮往愛,不被既得利益綁架,不被恐懼束縛,在資源分配的考量上,無偏無懼。